解读蔬菜博物馆茹毛饮血到园圃耕作

发布日期:2010-04-09    来源:

  解读蔬菜博物馆

  古代历史区之“史前与新石器、夏商、西周时期”

  从“茹毛饮血”到“园圃耕作”


  洪荒混沌,人类在恐惧与抗争中直立、前行;茹毛饮血,我们的祖先手握石器,开始了向大自然的索取;青铜农具下,诞生了蔬菜园圃,甲骨则刻下了耕作文明的足迹。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在寿光这片土地上,同样演化着一段段先人们关于蔬菜、关于生存、关于文明的历史。

  披黑色铠甲的一对“菜俑”,手执的长戟不是锋利的武器,其顶端的苦瓜造型,就像“菜俑”手执一把历史的钥匙,为我们开启幽幽的石窟之门。

  石棒刺土 下种栽养

  再次踏阶而下,周身立时被石壁包围。仰视,两侧石壁挤压中,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

  “史前与新石器时代”,这是古代历史区的第一个展厅。赤裸上身的原始人居展厅正中心,腰围树皮,嘴衔绿叶,身体前倾,像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他的进攻对象不是敌人,只是林间的动物和植物们。

  原始人站立的底座,用树皮制成,呈树穴状,分三级,每个树穴里放置一块植物化石。这些因不可预知的自然地理因素而形成的植物化石,距今1.4亿年至1亿年,整齐的叶片、枝条,清晰生动,像昨夜搁置屋外的柴草,忽然遭遇了早到的冷霜。1亿年前的真切情景,仓促间,隔着这层玻璃,在这里重现了。

  两幅反映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的大型壁画占据展厅两侧。一侧是“斫木为耜,由采而植”,表示人类定居后,逐步认识了一些无毒、风味好、易繁殖的野菜,用石器刺土下种,随着石器农具的完善,逐步在水土适宜地区开垦农田,从事种植,近而驯化为蔬菜栽培;另一侧“田地妙境,己族集居”,反映了作为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的寿光先民繁衍生息场景。

  另据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证明,寿光的蔬菜栽培从7000多年前开始。展厅内的实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寿光境内的边线王、呙宋台、火山埠等大量遗址,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锛等生产工具,罐、镂孔豆、黑陶高柄杯等生活用具。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芥菜、大豆、葫芦等蔬菜品种。

  青铜为具 园圃作业

  一道青铜门告诉我们,脚步即将迈入的是“夏商西周时期”。

  从石器工具到青铜工具,这是器物材质的变化,而就农业生产言,却是真正农耕文明的源起。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说,玉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审美思想的载体,是从物质向精神演化的产物。进入夏朝,从石器到青铜,这种生产工具的递进,恰恰承载着人类思想的进化,是农耕作为一种文化的新起点。

  “青铜甲骨吟唱王者雄风,场围园圃点缀农家生活。”这句话,足可让我们想象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场景。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证实,自公元前21世纪始,黄河流域首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已从大田作业中分化出来。

  环视“夏商西周”展厅,“折柳樊圃图”和“纪国古城遗址”两处复原模型,成为视线的焦点。

  田野里,零星放置着茅草垛,旁边是一块块开垦种植的菜园,折柳为樊,菜叶青青,我们从“折柳樊圃图”读出了一派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据古籍《夏小正》记载,“囿有见韭”、“囿有见杏”,“囿”即园。甲骨文中已出现“圃”字,《诗经》中也有“九月筑场围,十月纳禾稼”和“折柳樊圃”的记载,反映该时期逐渐有了专门栽培蔬菜的菜圃。其中涉及到的蔬食植物50多种,已经开始栽培的品种有近10种。

  这一时期寿光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从复原的“纪国古城”可见一斑。纪国始封于殷商,再封于春秋,与齐国共存380多年,其繁荣兴旺程度可与当时的京都相媲美,其蔬菜种植业已有一定规模。

  一件件出土文物,也倾诉着寿光的历史故事。“制盐盔形器”,似石盔,深沉厚重,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也许就是这其中的某一天,寿光一个叫高家庄的地方,人们用这件盔形器,制作海盐。这不是想象,是事实。寿光是中国海盐生产起源中心,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第九届世界盐业大会认定为世界海盐生产发祥地。据文物证实,寿光海盐生产至商周已非常兴盛,从业人员众多,拉动了蔬菜生产供应。盐的应用,调出了菜肴的美味,促进了蔬菜的腌渍加工和储存。

  下期将推出古代历史区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敬请关注。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