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观区内的南瓜标本
国内首家专业性蔬菜博物馆——寿光蔬菜博物馆,历时两年半已基本完工。据了解,博物馆内分六大板块,3000平方米的空间,收藏着历时7000多年的千余件带有蔬菜生命的展品。4月8日,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揭开山东寿光蔬菜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序厅
锻铜壁画塑造菜之魂
拾阶而下,记者首先看到的是由无数个“菜”字印章组成的金柱造型。博物馆总设计师王思城告诉记者,这个“菜柱”寓意蔬菜作为寿光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序厅正面,就是88平方米的锻铜壁画“菜之魂”。据了解,该壁画由1000多个历史元素构成,是整个蔬菜博物馆的主题创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直径四米的青花大碗
古代历史区
场景复制重现辉煌史
继续前行,一条造型别致的石窟洞穴出现在记者眼前,每个洞穴通过场景复制与文物遗存展示等手段,显示了寿光蔬菜生产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古人采集渔猎到新石器时期的垦田栽培,从夏商周时期蔬菜园圃业的产生到战国秦汉时期蔬菜商品性生产的出现,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蔬菜栽培的发展到贾思勰《齐民要术》的问世,再到宋元明清时期蔬菜著名产地和集中产区的形成,蔬菜的起源、演化与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见。
蔬菜大观区
原生态蔬菜标本看个够
与古代历史区相连的是蔬菜大观区,有各类造型别致的原生态蔬菜生物标本、种子、仿真模型等。记者在展区的一面墙上发现了“野菜集萃”。博物馆筹建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发现并利用的野菜有400-500种,其中常见的有100余种。而“野菜集萃”中的所有野菜标本,均是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挖出来的。
科技创新区
“开心农场”过把种菜瘾
一进入该展区,记者看到的是精美别致的现代棚形科技宫殿,王思城告诉记者,由于这个拱棚造型的宫殿每一块空隙都不相同,对搭建的技术难度要求较高,所以寻找了很多厂家才制作完成,在国内尚属首例,棚内主要是反映蔬菜高科技的内容。
在科技创新区的“蔬菜生长过程演示”电子屏幕前,参观者可以过把种菜瘾,相信在开馆后,该项目会得到很多“偷菜爱好者”的喜欢。
“菜爷爷”、“菜奶奶”蜡像
展会文化区
浓缩历届菜博会精华
“展区中这座鼎立造型的‘绿色之光’,反映的是历届菜博会的概况和内涵。”王思城说,这个展区主要是以相关的文物资料、图片、声像等,突出反映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与形成的蔬菜特色文化和各类社会文化等内容。
蔬菜与饮食区
石头宴让人垂涎欲滴
记者感觉蔬菜与饮食区是所有展区中最小也是最精致的一个展区,展厅的中间是天然象形石组成的“齐民大宴”,内有113盘象形石“菜肴”,而吊顶上的144道精美菜肴则寓意“天赐美食”,以此来展现寿光蔬菜饮食文化源于民间乡土、风格千变万化的丰富内涵。
记者探宝
祖传拉车
记者在蔬菜博物馆古代历史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展厅看到,这里有一辆木头制作的拉车非常引人注目。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张洪涛告诉记者,这辆拉车是从一位市民那里收集而来的,然而对于拉车的原主人,张洪涛则表示不方便透露。
“当时我们并不是专程去找那辆拉车的,而是根据线索去看其他的东西的。到了现场我们发现这辆拉车更具有价值。”张洪涛告诉记者,这辆拉车是祖传的,他们一行表示寿光要建国内首家蔬菜博物馆,把拉车放到博物馆内,不仅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管,还能展示寿光的历史文化。了解这些以后,车的原主人就把拉车让张洪涛一行带到了蔬菜博物馆,成为了国内首家蔬菜博物馆的宝贝。
青花大碗
在古代历史区的宋元明清展厅,一只青花大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碗直径约有4米,碗的内部是一个个正在忙碌的泥人,他们有的正在放牛、有的正在犁地、有的在买菜、有的忙着挑水、有的忙着劈柴,还有的正在修马车……由于种类太多,记者都看花了眼。
“这些泥人一共有600多个,全部是用泥雕塑而成的。”张洪涛告诉记者,青花大碗是由潍坊的一家公司制作的,而里边的泥人则是淄博的一位泥塑专家制作的。之所以采用青花大碗装泥人的方式,就是想用泥人体现出千年民俗和百年民风。
逼真蜡像
在青花大碗的后方,记者注意到一个小小的房间内,有一个棕色的屏风,屏风前边两位老人正在吃饭,老爷爷拿着酒盅正准备喝酒,而老奶奶则拿着筷子正准备夹菜。在两位老人之间的桌子上,记者看到,有“西红柿炒鸡蛋”、“炒土豆丝”、“炒豆角”、“辣椒炒肉”等美味佳肴,十分诱人。
“这两位老人是‘菜爷爷’和‘菜奶奶’,是蜡像,菜则是仿真的。”看到记者在看,博物馆内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虽然是蜡像,却看着非常逼真,两位老人脸上的皱纹和手上的皱纹都非常真实,尤其是手,与现实中老人的手简直一模一样。
“制作这个的用意就是用两位老人来展现咱们的寿光蔬菜文化的历史。”张洪涛如是说。
齐民大宴
“肉丸子”、“猪肉”、“绿豆”、“白菜”……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市民常见的食品,但是你见过用石头做的肉丸子、猪肉、绿豆和白菜吗?在蔬菜博物馆内,一场“齐民大宴”已经开席,期待您前去用眼睛“品尝”。
张洪涛告诉记者,这场“齐民大宴”是用天然象形石组成的,是寿光的一位奇石爱好者向蔬菜博物馆捐赠的,是其收集了30多年的成果,并且他们已经初步把“奇石大宴”定为了镇馆之宝。